1. 古代科举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考取第二名被称为是( )
A. 状元
B. 探花
C. 榜眼
D. 执牛耳
2. 儒家“五常之道”中的“五常”指的是( )
A. 仁义礼智信
B.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C. 仁礼智信文
D. 仁义礼智道
3.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描写的是一天之中的哪一时段( )
A. 黄昏
B. 夜半
C. 黎明
D. 午后
4. 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 )前后。
A. “立春”
B. “春分”
C. “春雨”
D. “倒春寒”
1. 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古代科举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考取第二名被称为“榜眼”,是明清两代对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的称呼。“榜”一般指黄榜或者叫“金榜”,排在金榜首位的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前三名合称“三鼎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 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儒家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3. 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词。“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是李商隐《嫦娥》中的两句,意思是: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这一句分别描写了黎明时分室内和天空的景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4. A【解析】本题考查二十四节气。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