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叫( )
A. 牵连犯
B. 吸收犯
C. 想象竞合犯
D. 异种数罪
2. 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属于( )
A. 法律的认识错误
B. 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C. 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D. 行为误差
3. 甲某精心准备窃取银行客户密码,晚上在家利用互联网。将客户账上的十万元转入自己的账户,其妻发现后,极力劝阻,甲某悔悟,又将十万元转入客户的账户,贾某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中止
B. 犯罪未遂
C. 犯罪既遂
D. 不构成犯罪
4. 甲在公共汽车上窃取乙人民币3000元,下车时被乙发现要将其扭送派出所,途中,甲某将乙打倒在地,窜入一死胡同被群众抓获,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
A. 构成抢劫罪
B. 构成盗窃罪
C. 构成抢夺罪
D. 未构成犯罪
1. C【解析】本题考查刑罚及其具体运用。A项,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一犯罪,而其手段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例如,以伪造公文的形式骗取他人财物,诈骗财物的目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伪造公文的手段行为构成伪造公文罪,两个犯罪形成目的与手段的牵连关系,构成牵连犯。不符合题意,当排除。
B项,吸收犯,是事实上有数个不同行为,其中一行为吸收其他行为,而只成立一个罪名的犯罪。不符合题意,当排除。
C项,想象竞合犯也称观念的竞合、想象的数罪,是指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符合题意,故当选。
D项,异种数罪是指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充足符合数个性质不同的犯罪构成的犯罪形态。不符合题意,当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 C【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概述。事实认识错误有目标、手段、因果关系三种认识错误。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属于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3. C【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概述。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其构成要件是:①犯罪主体为一般自然人主体,根据刑法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可能成为盗窃罪的主体。②在一般情况下,主观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③多次窃取他人财物或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是盗窃罪的客观方面的主要特征。④本罪的直接客体在一般情况下是为刑法所保护的所有权制度。
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别是: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时,就是既遂。至于行为人是否最终达到了非法占有并任意处置该财物的目的,并不影响既遂的成立。甲某将客户账上的十万元转入自己的账户,构成盗窃罪的既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4. A【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概述。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本案中甲某将乙打倒在地,当场对被害人身体实施强制的犯罪手段,是抢劫罪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和敲诈勒索罪的最显著的特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