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

您当前位置: 部队考试首页 > 备考资料 > 文章

2022军队文职笔试专业科目:体育学运动训练方法

华图教育

运动训练方法

1.运动训练方法分类:

(1)依据竞技能力发展目的可分为:体能训练法、技能训练法、战术能力训练法。其中体能训练法又可以分为力量训练法、速度训练法、耐力训练法等。

(2)依据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可分为: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和循环训练法等。

(3)依据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可分为: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等。

(4)依据训练负荷时氧代谢的特点可分为: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以及无氧/有氧混合训练法等。

(5)依据训练时不同的外部条件可分为:语言训练法、示范训练法、助力训练法和加难训练法等。

2.运动训练的手段包括动作的动力特征、动作构成和动作过程。

(1)动力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2)动作构成包括: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及节奏。

(3)动作过程包括:动作开始、进行和结束三个阶段

3.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检查手段由检查项目、检查方式和检查工具三个要素组成。

4.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程序训练法由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5.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解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和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分解训练法的类型: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和逆进分解训练法。

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1)单纯分解训练法的应用:应用单纯分解训练法,需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的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这种方法在技术和战术的学习与训练中被广泛采用。分解训练法对练习的顺序并不刻意要求。

单纯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练习的顺序不必特别要求,便于教练员安排训练。

(2)递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应用递进分解训练法,需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将一、二两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成起来训练。如此递进式地训练,直至完整地掌握技术或战术。

该方法虽然对练习内容各个环节的练习顺序并不刻意要求,但对相邻环节的衔接部分则有专门的要求。

(3)顺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应用顺进分解训练法,需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个部分一起训练;以此类推,直至完整地掌握技术或战术。

顺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应用该方法便于建立技术动作过程和战术配合过程的完整概念,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和战术意识。

(4)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逆进分解训练方法与顺进分解训练方法相反,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如投掷、扣杀、踢踹等动作。

6.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7.重复训练法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类型:短时间重复训练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法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1)短时间重复训练法应用

①应用条件:适用于磷酸盐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及运动素质训练;

②应用范围:体能主导类速度性、力量性运动项群技术、素质训练;技能主导类对抗性和表现性运动项群的高、难、强技术训练及素质训练;

③特点:负荷时间短、强度大、动作速度快、间歇时间充分,动作完成稳定,间歇过程多采用肌肉按摩放松,且重复次数和组数较少;

④功能:提高负荷强度高的单个技术动作或组合技术动作运用的熟练性、规范性和技巧性;提高运动员磷酸盐系统的储能和供能能力;提高运动员肌肉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2)中时间重复训练法应用

①应用条件: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和素质训练;

②应用范围:运动员学习、形成和巩固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技术及运动员掌握局部配合的运动战术以及比赛成绩在30秒-2分钟体能主导项群的技术和素质训练;

③特点:一次练习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或距离可略长于主项比赛,动作基本结构前后稳定,以糖酵解供能系统完成,间歇时间充分,间歇方式以慢跑及按摩进行放松;

④功能:提高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系统储能、供能能力及糖酵解供能为主条件下的速度耐力、力量耐力,技能主导类项目各种技术衔接与串联的熟练性、规范性、稳定性及机体耐乳酸能力。

(3)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①应用条件:适用于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

②应用范围:多种技战术串联、组合技术的重复练习,持续2-5分钟的运动素质练习,难度不大、负荷不高、技巧性强的单一技术动作训练及体能主导类耐力项目的技术、素质训练;

③特点:一次负荷时间长,技能主导类项目技术动作练习种类多、组织难度大、负荷时间及距离略长于主项比赛、间歇休息充分;

④功能:提高运动员无氧、有氧混合代谢能力及速度和力量耐力,各种技术应用的熟练性和耐久性。

8.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间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类型: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1)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应用

①应用条件: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供能能力;

②应用范围:体能主导类速度和耐力性项群素质、技术训练,技能主导类对抗项群攻防技术或战术练习;

③特点:一次练习负荷时间较短,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练习内容多为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练习动作结构基本稳定,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盐系统及糖酵解供能系统;

④功能:提高运动员在无氧代谢系统供能条件下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以及糖酵解供能状态下技战术运用的规范性、稳定性和熟练性。

(2)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应用

①应用条件:发展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及心脏供能;

②应用范围:混合系统供能能力和良好心脏供能的技战术及素质训练;

③特点:对体能主导类项群一次练习负荷时间略长于比赛时间,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比赛强度10%-5%,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80或170次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标准,动作结构前后稳定;

④功能:提高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系统、混合供能能力及此种供能状态下运动员有关肌群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和技术运用的稳定性,使之与体能同步、协调、高度发展,适应比赛需要。

(3)发展间歇训练法

①应用条件: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耐力、有氧代谢下运动强度以及心脏功能;

②应用范围:需要较高耐力素质运动各项群训练;

③特点:一次练习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为160次/分,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标准,一次持续练习动作可为单一或多元,供能以有氧系统为主;

④功能:提高耐力训练水平。

9.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0.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11.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训练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2.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上一篇: 2022军队文职笔试专业科目:体育学运动训练原则

上一篇: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考笔试医疗岗位概述

图书

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