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美术
●十月革命革命到三十年代前后
1917年的十月革命给新老艺术家提出了全新的任务,要求艺术家为广大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有许多艺术家受到十月革命的激励和启发,真诚地参加这场伟大的革命变革,希望把俄罗斯引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在绘画方面1922年建立了“革命俄罗斯画家联合会”,画家们认为过去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符合一定的历史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新型的现实主义,他们倡导了“英雄现实主义”风格。1923年巡回画派决定与革命俄罗斯画家联合会合并。
在完成列宁的艺术服务于革命的任务中,苏联版画艺术起到很大作用。革命初期政治宣传画和讽刺画是主要的艺术体裁,杰尼索夫、切列姆内赫、马雅柯夫斯基和摩尔等人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杰尼的讽刺画《成立大会》旨在反对外国的武装干涉。摩尔的政治宣传画《你参加志愿军了吗?》(1920)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切列姆内赫及马雅柯夫斯基都曾为《罗斯塔讽刺之窗》(俄罗斯电讯新闻社)创作。
伊·布洛茨基(1883—1939年)苏联画家、功勋艺术家,十月革命之后画了大量以列宁活动为题材的作品,比较著名的如《1917年列宁在普梯洛夫工厂演讲》,最有名的是《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他以严格、精确、细致的素描功力见长,是苏联严谨写实画风的奠基人。他在作品中尽一切可能准确的表现对象和事物,对苏联早期油画写实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其他革命历史画还有杰依涅卡(Deineka,1899—1969年)的《保卫彼得格勒》(1928)、格列柯夫(Grekov,1882—1934年)年的《投奔布琼尼部队》(1923)、彼得洛夫·沃特金(1873—1939年)的《政委之死》(1928)等等。
20年代的肖像画创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马留金(1859—1937年)的《富尔曼诺夫肖像》(1922)、里亚日斯基(1895—1962年)的《女代表》(1927)都具有新时代典型人物的特征。
这个时期的雕刻艺术比起19世纪下半叶有了蓬勃发展。1918年春列宁签署了《纪念碑宣传计划》的命令,一些进步的艺术家响应了列宁的号召,到1912年先后建立183座纪念碑(部分为设计稿)。例如安得烈夫在莫斯科马索维特广场所建的自由纪念碑(苏联宪法纪念柱)。马特维耶夫于1918年在彼得格勒的斯摩尔尼宫前设计建立了《卡尔·马克思纪念碑》,《十月革命》(1927)亦是其代表作品。
沙德尔是最有才华的雕刻家,他曾受联共(布)中央委托直接对照列宁遗容做像他的《圆石块一一无产者的武器》(1927)是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劳动者形象的,成为苏维埃时期第批经典作品之一。
●三十年代后
在30年代的肖像绘画中,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格拉西莫夫(1881—1963年)画过不少国家和军事领导人物肖像,他的《列宁在讲坛上》(1930)至今给人留有深刻印象。他擅画历史画、肖像画、风景画和静物画,以肖像画最杰出。其他的肖像画创作还有涅斯捷罗夫《科学院士巴甫洛夫肖像》(1935),冈察洛夫斯基《梅尔霍利得肖像(1938)。
30年代的革命历史画、风俗画和风景画也有新的发展。约干松(1893—1973年)是表现重大主题的艺术家、苏联著名的绘画大师。他的《共产党员受审/审讯共产党员》(1932)是当时公认的比较优秀的革命历史画。杰依涅卡的新型风格的风俗画《母亲》(1932)《未来的飞行员》(1937)等等使他获得去法国、意大利、美国参观访问的机会。从1947年起他成为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
在风景画中出现了工业风景,例如库普林的《巴库·油田》(1931)、比门诺夫的《新莫斯科》(1937)。另外还有巴克舍耶夫的抒情风景画《蔚蓝色的春天》(1930)和克雷莫夫的《早晨》(1932)。
由于在劳动和文化战线上的胜利气氛,使得30年代美术成为奋力探求表达时代精神的纪念碑艺术。这个时期的雕刻艺术成绩辉煌,穆希娜为巴黎国际博览会苏联馆所作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1937)获得世界荣誉。
●卫国战争前后的美术
在1941—1945年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年代中,政治宣传画不仅再现了国内战争时期的传统,而且将创作重点放在保卫祖国的英雄主义的主题上。卡列茨基的宣传画《红军战士救救我》(1942)、多以则的宣传画《祖国——母亲在召唤》(1941)以及库克雷尼克赛(库普列诺夫、克雷洛夫、索柯洛夫)三人集体创作的作品《无情地粉碎和消灭敌人》(1941)等,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
卫国战争前后的著名的油画作品有:
普拉斯托夫(1893—1972年)的《法西斯飞机飞过》、尤恩的《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典礼》(1942)、杰依涅卡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1942)、格拉西莫夫(1885—1964年)的《游击队的母亲》(1943)、库克雷尼克赛的《德军逃出诺夫哥罗德》(1944)。
雕塑方面,叶夫根尼·武切季奇于1946~1949年创作的在柏林战役中牺牲的《苏联战士纪念雕塑/苏军战士纪念碑群体》是在52件征选作品中的优胜者。其主像《保卫和平/军人—解放者》深刻体现出卫国战争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崇高职责,军人一手握剑,一手紧抱女婴,充分表达出在残酷的战争中保卫人类和平的主题思想。
●战后年代
战后年代艺术家们更多倾向于风格、体裁的发掘。如尤里·米哈依洛维奇·涅普林采夫(1909—)的《战斗后的休息》(1951)已逐渐把军事体裁转向风俗体裁,弗·亚·谢洛夫(谢罗夫,1910一1968年)的《列宁接见农民代表/列宁会见农民代表》(1950)溶革命历史与风俗为一体,А·拉克季昂诺夫(拉科基诺夫)的《前线来信》(1947)也属这类的风俗画。
费多尔·巴甫洛维奇·列舍特尼柯夫(列歇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又是一个二分》(1952)、塔季扬娜·尼洛夫娜·雅布隆斯卡娅(雅勃隆斯卡娅)的《粮食》(1949),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民生活的情景。
普拉斯托夫·阿尔卡基·亚历山德罗维奇(1893—1972年),代表作如《收获》(1945)《割草季节》(1945)《集体农庄的打谷场》(1949)《拖拉机手的晚餐》(1951)《春日》(1954)和《夏日》(1959~1960)等,反映了朴实、生动的农村生活。这些作品画面明亮和色彩缤纷,明暗多变化,人物生动活泼,总是显得兴高采烈,生活气息强烈,也很富于诗意。
战后的肖像体裁也有新的发展。科林(1892—1967年)擅长画肖像,他为苏联文艺家所作的系列肖像十分精彩,他的《高尔基像》《库克雷尼克赛》群像(1958)《萨里扬肖像》(1956)以及意大利画家《列纳托·库图佐》(1961)等作品获得1963年的列宁奖金。
在战后的雕刻作品中,老一辈雕刻家塞尔盖·提莫菲耶维奇·柯年科夫(1874—1971年)约从1924年访问美国一直到1945年这一期间,先后创作了《马雅可夫斯基肖像》(1927)《高尔基肖像》(1928年)《巴甫洛夫肖像》(193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肖像》(1933年)等多幅肖像雕塑。
●60年代后
苏联美术进入60年代以后,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更多探求在新的基础上的史诗风格。尤其在年轻一代中对现代感的要求更为迫切。例如1962~1967年伊凡诺夫所作《俄罗斯妇女》组画就可以代表这个时期的创作倾向,这件作品有装饰性,有平涂感,使人联想到壁画手法。
其他的重要艺术家及绘画作品有: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日林斯基的《苏联体操运动员》(1964)是在掌握古俄罗斯绘画经验的基础上的成功探索。
莫耶先柯的关于国内战争时期的历史画充满诗意,他的《红樱桃》(1969)一画令人感受到战士们乐观、崇高的心灵。
米·安·萨维茨基的《游击队圣母》(1967)运用简练的纪念碑性处理手法,以增强作品的史诗性。
泰尔·萨拉霍夫是60年代画家中的杰出者,其作品《作曲家卡拉·卡拉耶夫》(1960)《作曲家肖斯塔霍维奇》(1976)等,具有庄严、洗炼的纪念碑感,成为典型的“严峻风格”的代表作。萨拉霍夫对当代世界艺术潮流极为敏感,他的造型语言富有现代性,选材和表现方法自由开阔,在肖像、风景、女性人体和静物方面均有独特视角。他采用的绘画媒介有素描、水彩、油画。在他80年代所作的《镜前妇女》《画友罗森伯格》《黑色中的白》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欧美当代现实主义三种潮流的融合。
上一篇: 2022文职招录考试美术专业备考立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