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出一人之口的是:
A.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C.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单选题
以下民间谚语与所描述的节气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蓄水如屯粮,水足粮满仓——雨水
B.春雷一响,惊动万物——惊蛰
C.晚稻就怕霜来早——立秋
D.春节前后少农活,莫忘鱼塘常巡逻——大寒
3.单选题
下列成语与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投笔从戎——班超
B.横槊赋诗——曹操
C.程门立雪——匡衡
D.扑朔迷离——花木兰
4.单选题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一阕《水调歌头》的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文中所述的“夜游赤壁”和“中秋夜饮”:
A.“夜游赤壁”发生在前
B.“中秋夜饮”发生在前
C.两者同年发生
D.两者发生时间相隔了四年
1.【C】
:A项错误,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B项错误,“文起八代之衰” 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指的是韩愈的文章胜过前八个朝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道济天下之溺”指的是其文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有着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情怀;C项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D项错误,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故正确答案为C。
2.【C】:每年的10月23日是我国传统节气“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
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晚稻就怕霜来早”就是描述的霜降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在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由上述可知,C项错误。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3.【C】
:C选项错误,程门立雪,出自于杨时求学的故事,他“立雪”等待的是“程门”中的程颐。
故正确答案为C。
4.【B】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
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支60年一循环,通过先后顺序,可知苏轼一生经历的“丙辰”肯定在“壬戌”之前。即“中秋夜饮”发生在前。
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