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安置

您当前位置: 部队考试首页 > 试题资料 > 文章

河北军转干部2022年《公基》类人文常识练习题

华图教育

军转干考试考什么?团职科目为《申论》;营职及以下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满分100分。《申论》全部为主观题,一律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要求作答。《公共基础知识》客观题部分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主观题部分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作答。两个科目均不得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

1.单选题

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建交前后曾发生过以下事件:

①邓小平访美 ②中美发布上海联合公报

③尼克松总统访华 ④福特总统访华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④①

2.单选题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很多富有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按照形成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延安精神

②西柏坡精神

③井冈山精神

④古田会议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3.单选题

关于中国陶瓷业的发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代最早烧出了青花瓷

B.“唐三彩”以青、绿、黄三色为主

C.汝、官、哥、钧、定是宋代五大名窑

D.仰韶文化中出现了绘有彩绘花纹的陶器199.单选题

4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军事经验总结出来的三十六条谋略,在我国军事史上得到了充 分的验证。下列战役中成功运用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计的是:

A.城濮之战

B.垓下之战

C.猇亭之战

D.淝水之战

5.单选题

“三落三起”是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伟人生涯中,坎坷经历的真实写照,其“第二落”落脚地位于江西省:

A.东乡县

B.宁都县

C.进贤县

D.新建县

1.【D】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1972 年,尼克松访华,之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上海);1975 年,福特 访华;1979 年,邓小平访美。

故正确答案为 D。

2.【C】

解析:①延安精神:于 1942 年 12 月由毛泽东正式提出,但其精神内涵形成和发展时期为 1935—1948 年。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 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②西柏坡精神:是毛泽东于 1949 年 3 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 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 这一精神的主题。

③井冈山精神:诞生于 1927 年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其主要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④古田会议精神:古田会议是红四军于 1929 年 12 月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是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确立了人民 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强调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古田精神 的内涵是: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按照形成时间先后,正确的顺序为③④①②。

故正确答案为 C。

3.【A】

解析:A 项错误,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 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经常可以听到元青花,即元代的青花瓷。

B 项正确,唐三彩中的“三彩”指的是黄、白、绿为主,兼有褐色(不是红色、是介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一种颜 色)、蓝色、黑色等颜色。该选项表述并不严谨。

C 项正确,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 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汝、官、哥、钧、定并称宋代五 大名窑。

D 项正确,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 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仰韶文化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 盆、鱼蛙纹彩陶盆、鹤衔鱼纹彩陶缸等。

比较 A 和 B,虽然 B 选项表述并非严谨,其中 A 项错的更为明显,也更符合出题人对生活中常识考查的基调,基于 常识总题干要求选择最佳的表述,A 项入选更为合适。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 A。

4.【C】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 项错误,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 632 年,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交战。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令晋军 后退。楚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大败。城濮之战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

B 项错误,垓下之战发生于公元前 202 年,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韩信用“十面埋 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刘邦让自己的军队唱起楚地的民歌,以动摇楚军军心,因此主要战法是心理战。

C 项正确,猇亭之战是三国著名战例,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蜀汉刘备贸然进攻东 吴,东吴陆逊坚守,待蜀军疲惫再出击,最终以逸待劳获胜。

D 项错误,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 383 年,是北方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最 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的前秦军。取胜依靠的是里应外合。

故正确答案为 C。

5.【D】

解析: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革”初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 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

故正确答案为 D。

本题相关知识点:

1.第一次“落起”是在 30 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 平、毛泽覃、谢唯俊等人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 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他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也被撤销,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 处分。这一年邓小平只有 29 岁。直到 1935 年遵义会议,这次“落起”才画上句号。

2.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革”初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 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 最痛苦的时期。1971 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 定的批示,1973 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 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 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3.第三次“落起”是在 1976 年至 1977 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 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 1977 年 7 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 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上一篇: 深圳军转干部2022年公共基础:重要知识试题指导

上一篇: 2023军队文职笔试会计学科目整体分析

图书

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