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多余人”的概念最早是由赫尔岑在他的著作《往事与随想》中提出来的,()是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典型。
A.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
B.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C.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
D.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答案】D
【解析】《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体小说,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广阔的社会生活,塑造了如奥涅金这样徒有聪明才智,却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爱情中也遭遇溃败的“多余人”形象。作品成功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在他身上集中反映了19世纪20、30年代俄国贵族进步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这部作品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被别林斯基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故本题选D。
7.李清照的创作生涯横跨承平的北宋和动荡的南宋,她后期的作品风格转为表现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表达缠绵凄苦、深沉伤感之情。其中的代表之作是()。
A.《如梦令》
B.《醉花阴》
C.《声声慢》
D.《点绛唇》
【答案】C
【解析】A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B项,《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C项,《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词作。此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作品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孤独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D项,《点绛唇·蹴罢秋千》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一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故本题选C。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屈原作品的是( )。
A.《生民》
B.《橘颂》
C.《招魂》
D.《湘夫人》
【答案】A
【解析】A项,《生民》出自《诗经》。此诗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B项,《九章·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学者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的说法)。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全诗可分两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缘情咏物,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以抒情为主。
C项,《招魂》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一说宋玉)的诗作,收录于中国古代诗歌总集《楚辞》中。此诗模仿民间招魂习俗写成,用神话传说和浪漫主义的幻想描写上下四方的险恶,通过表现宫廷生活、游猎盛况以及江南春景,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想象奇特,夸张大胆,语言凄婉,笔触细腻,情景交融,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D项,《九歌·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为屈原所作。此诗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九歌·湘君》是姊妹篇。此诗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全诗写男子的相思,所抒情意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故本题选A。
9.鲁迅曾指出:“人类在未有文学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不想到发表,其中有一个人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这段话道出了文学起源中的( )观点。
A.巫术发生说
B.宗教发生说
C.游戏发生说
D.劳动说
【答案】D
【解析】劳动说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鲁迅的这段话是赞成文学是属于劳动的。故本题选D。
10.下列文学社团中,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的是( )。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语丝社
D.新月社
【答案】B
【解析】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留学日本学生。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又注重表现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
该社团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才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推动了30年代左翼文学的兴起。
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