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分寸”二字。楚国宋玉称赞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一如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唐朝贾岛“推敲”的典故,众多“一字师”的趣事,说的都是一字欠妥,顿失其华;一字传神,点石成金。今天,从人际相处需要距离适度,到成就事业需要掌控尺度,再到推进工作切忌恣意无度,可以说,分寸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体现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把握分寸即是对质变临界点的掌控。
下列说法与本文段主旨不符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C.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D.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22.可以说,瓷器是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商品”。作为瓷器之路的起点,中国的制瓷技术有悠久的历史,其独家奥秘延续千年,世人莫不追捧。而且,在东西方贸易史中,茶叶和丝绸虽然更大宗,但它们完成的都是“输出—接受”的单向旅程,若论跨文化的交流、渗透、影响、融合,则非瓷器莫属,也难怪要以“china”来命名这种器物了。另一方面,放在跨文化的视角去观察,更能清晰认识中国瓷器的内在价值,看清它的区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如大英博物馆馆长麦克格瑞格所说,“瓷器的历史是全球对话的历史,其对制造技术和日常生活、人文风尚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是双向的”。从这个意义上,瓷器之路完成了东西方交融的一个“文化大循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瓷器的内在价值极高
B.瓷器文化促进了东西方的交融
C.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茶叶和丝绸的价值不如瓷器
D.中国瓷器经历了“输出—接受—重新输出”的发展过程
23.利用民众的爱国热情牟利,实在为人所不齿。然而,我们也有必要扪心自问:造假者的拙劣伎俩为何能够轻易得逞?一篇几乎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文章,竟然在网络空间上畅行无阻,甚至被多家媒体转发,这里头既有某些媒体“小编”未能尽职尽责的原因,也体现出新闻真实性不断受到冲击的现实。在“流量为王”的逻辑下,新闻的真实性越来越不受重视,实在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想要让这种利用公众情绪的假新闻无所遁形,其实不难。最关键的一点是,所有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都应该将新闻真实摆在所谓的“话题性”“关注度”之前。否则,无论播报新闻的动机是多么高尚,都无法阻止公信力的丧失。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确保新闻“真实性”,是所有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需遵循的原则
B.在发布或转载新闻之前,媒体应当仔细核对信源,确认事实
C.对于无法核实的消息,媒体应做到不盲目跟风,不随意转发
D.在“后真相时代”,网友们要做到不为情绪所裹挟,不为表象所迷惑
答案与解析见下一页。
21.【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整个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观点“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分寸’二字”。后文通过古今两个大层面对首句进行解释说明。整个文段的核心话题是“把握分寸”。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侧重于慢慢积累总会成功,与“把握分寸”没有关系。
因此,选择B选项。
22.【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整个文段为并列结构,“另一方面”前后构成并列。整个文段都在阐述瓷器的跨文化作用。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符合文段意图。A项没有论及“跨文化”或东西方的交流。C项表述片面,为并列的第一层内容。D项无中生有。
因此,选择B选项。
23.【答案】A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前文提出问题,在“流量为王”的逻辑下,新闻的真实性越来越不受重视。后文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文段的主旨句,即“最关键的一点是,所有媒体和新闻从业者,都应该将新闻真实摆在所谓的‘话题性’‘关注度’之前”。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B项和C项“媒体”这一主体过于片面。D项“网友们”主体错误。
因此,选择A选项。